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刘昶荣)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老逝世后的第一时间,吴孟超的同门师弟、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肝脏外科中心主任陈孝平便接到吴孟超秘书的电话,得知了噩耗。作为学科的开拓者,吴孟超院士不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还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吴孟超院士从医76年,直至97岁才退休。因为长期拿手术刀,他的手指已经变形,食指和无名指的第一个关节异常地弯曲,像个钩子一样。76年来,这双手直接救治过1.6万名肝脏病人。陈孝平院士还记得医院的吴老是在年12月12日,当时吴老已经不能说话,他握着陈孝平院士的手“一松一紧一松一紧,有时嘴会动一动,可能是想说话,但是又说不出来,当时我心里面非常难受”。陈孝平院士说,作为晚辈,其实希望吴老可以一直健康地活着,“他在世一天就觉得有后盾,有一份依靠”,现在这份依靠没了。陈孝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一样,都是师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裘法祖先生。年,陈孝平博士毕业生答辩,吴孟超是答辩专家组成员。这是陈孝平第一次见吴孟超,当时已经是军人的吴孟超并没有穿军装,只是穿了一身半旧的灰色中山装,戴着同样颜色的帽子——那个年代最普通的装扮。陈孝平说,吴老当时看起来像一位生产大队队长,在机场接他的时候根本没有认出来。陈孝平记得,吴孟超在他答辩时,提出了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有的问题,陈孝平回答不上来,吴孟超就会耐心地告诉他答案,“他是发自内心地、真真正正地帮助年轻人啊,而不是有意刁难你,为难你”。后来接触多了以后,陈孝平院士和吴老就变得无话不谈。但是每次见面,吴老总会问陈孝平“孝平干得怎么样啊”“有什么困难啊”。陈孝平说,他自己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吴老的帮助和教育。此次,吴老生病住院后,陈孝平院士经常去上海探望他。前几次探望,吴老还可以说话,和陈孝平院士聊的最多的内容还是肝脏外科的行业发展问题。陈孝平院士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吴老特别强调要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要帮助他们成长,中国肝脏外科能否健康地发展,关键就是年轻一代能不能培养起来,只有年轻一代培养起来了,才能后继有人,“这是吴老最后几年经常提到的问题”。陈孝平院士说,吴老一辈子在身体力行地教年轻医生该如何从医、如何搞科研,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事业,没有捷径可走,不可以急功近利。吴孟超院士当初选择专业时,听从裘法祖先生的安排,没有选择已经初步成熟且比较热门的胃肠外科,而是选择了肝脏外科,并且从一而终。当时,中国的肝脏外科基本属于空白,肝脏出血问题、手术死亡率高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吴孟超院士就和另外两名医生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组,从解剖开始研究,然后再进行临床。“吴老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几十年如一日,把我国的肝脏外科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再推向高峰。医院、少数医生可以做的手术,现在普及到全国各地都可以开展。吴老功不可没。”陈孝平院士说。退休的前一年,96岁高龄的吴老还在坚持做手术。有人问手术室护士长:“开刀时,老爷子的手抖吗?”护士长回答:“不抖。”后来,吴老对媒体说:“要说一点都不抖,那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可能是因为拿笔和拿手术刀的姿势不一样的关系,力度不一样,心情不一样吧。我拿起手术刀来,自己也觉不出抖来。”吴老曾说过:“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陈孝平院士说,吴老的去世,不仅仅是肝脏外科界的一大损失,而是整个中国外科界的一大损失,“巨星陨落,我们永远怀念他”。(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hl/11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