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十一)赵晴初治痹症案(图片:任薰作品,来源网络)
此次随颜新老师一起品读的是清代名医赵晴初治疗痹症的一张处方。赵晴初,名彦晖,字晴初,晚号存存老人,清代会稽县人(今绍兴市),世居城东广宁桥。生于清代道光三年(公元年),卒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享年73岁。幼年业儒,道光二十三年应乡试,与周伯度为同科秀才,长于诗文,因兵乱所加,且慈闱衰老,家道中落,乃绝意进取,遂潜心钻研医学。终身奋斗于杏林,生平手不释卷,谦逊好学,常与同邑张畹香、樊开周、陈载安,桐乡陆定圃,乌程汪谢城诸公,精研医理。苟遇疑难危症,或书信切磋,或诚邀会诊,故医术日精,名闻大江南北。江督曾国荃等,亦闻其名,而常驰书邀请。同治间,应吴门之聘,于吴县遇尤怡之嫡子,目睹尤氏阐灵兰之秘,接长沙之源,甚为折服,乃执弟子礼,并亲手笔录《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书,悉心研究尤氏学说。赵氏性平和,心慈善,救人拯疾,数十年如一日,常自制丸、散、膏、丹,免费施药,籍以济人。
赵氏经百试阅历,于50岁以后始成《存存斋医话》。其抉择甚严,若意度者,勿录;道听者,勿录;袭古与违古,勿录。违古而适合乎古,食古而不泥乎古,时或拾古之遗、纠古之失、补古之阙、释古之疑,或日一得焉,或月一得焉,或积日月而竟无得焉,历40年得成此帙。是书凡五卷,初二卷为合订本,光绪初年,同邑孙子久、陈昼卿两先生序文,姚静庵先生锓版,为时推重,流播甚广。嗣原版浸失散,而访购者尚踵趾相接。民国4年,裘吉生就初版略补阙失,改装两册,即现今流传者是也。三卷以下,稿多散佚。赵晴初之《存存斋医话》、黄寿衮之《梦南雷斋医话》、张鲁峰之《香曷塘医话》,为绍兴医家所撰医话的三部代表作,而其中尤以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影响最大。(来源:百科“赵晴初”词条)
此外,赵晴初与孟河马培之也有交往,前文提到马培之为慈禧诊病归来后作了《纪恩录》,而其中的跋就是赵晴初所作。本医案的患者任阜长,名薰(-),字舜琴,又字阜长,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少丧父,从兄学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年与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人物与其兄同师陈洪绶,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与顾文彬子顾承相友善,曾为设计怡园。年54岁时双目失明,后病卒于苏州。与任熊、任颐时称"三任",合任预为"四任",并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任颐即与吴昌硕、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的任伯年。(来源网络)
医案起始即点明病位是遍布周身、无微不至的肝络。病因络脉痹阻而起,痹者闭也,经络闭塞则筋脉失荣,筋脉失其濡养则见筋脉挛急,筋脉不通故举动不灵活而有重坠之感。《素问》谓“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是也。病人饮酒后症状得到改善,是因酒性辛温,温能行血,辛能走窜经络,故得酒暂快。肝络痹阻,治以宣络通痹,但病已日久,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药用生地、当归以养血通络,注明小生地,当归须者,因其细小故行走之力更强。生地之用,在老处方中常见有鲜生地、大生地、小生地之别:鲜生地是将新鲜根茎埋于泥砂之中,随取随用,洗净切片入药,长于清热凉血,尤能生津止渴;大生地为取原药清水洗净后切顶头厚片或块片晒干,滋阴养血之力更强;小生地取自细小而长的原药,较之大生地气味稍淡薄而少滋腻。此处用小生地,与用归须而不用归身之意应是相同,加强其行走通络之功用。不禁再次感叹前人用药之细致,今之药肆炮制、医人功夫能达此乎?
天仙藤、络石藤、忍冬藤均为藤类药,其形状缠绕蔓延,恰似人体之络,纵横交错。以藤治络,取类比象,同气相求,此中医之常用思维,于临床亦多效验,在本方中应用最为明显。前之当归用须,生地用小,亦取类比象也。络石藤性苦寒,忍冬藤性甘寒,为寒性药,而天仙藤性苦温,为温性药,寒温同用也是本方的一个特点,后将详之。天仙藤能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但为马兜铃的干燥茎叶,有一定毒性,不能长期大量服用,此方外用尚可,若内服或许可以选用鸡血藤之类药物代替。方中用丝瓜络以络治络,在萧龙友先生治腮肿案中已有提及,颜亦鲁先生治疗外科疾患亦喜用之。
木通亦属马兜铃科植物,性苦寒而有毒,不可多服、久服。赵先生《存存斋医话稿》中也记录了一件关于应用大量木通而出现问题的故事,摘之于下:
“《重庆堂随笔》谓,木通味苦,故泻心火由小肠出,诸本草皆云甘淡,或言微辛,岂诸君不但未经口尝,且刍荛亦未询乎?按:木通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古名通脱木。云木通味甘淡,或通草之误传?未可知。其实今之木通味极苦且劣,世谓黄连是苦口药,殊不知黄连之味,苦而清,木通之味,苦而浊。叶氏医案以芦荟入汤剂,徐氏批曰:“请自尝之,方知其苦。”愿以斯语移之木通。且木通性极迅利,不宜多用。余友沈杏田言,曾见一小儿,误服重剂木通汤药,小便遂不禁,继之以白膏,如精状,叫号惨痛而死,死后尿窍断,犹有精珠数粒。用木通者,其审慎之。”
案中事故中所用木通可能是关木通,而自“关木通”事件后,现市场上所见木通应该基本上是毛茛科植物川木通了。
孟河马培之原以内、外、喉三科见长,贺季衡是因肠痈遗留下右足微屈之症经马培之治愈而立志学医。颜德馨先生少年时亦曾见父亲用火针治疗外科脓肿及用铁扇散治疗外伤出血,因此更加坚定其学医的道路。及至今日,外科治疗已多是现代医学的天下,颜德馨先生也曾想在中医外治方面做些整理,故与哲嗣颜乾麟主任合编《中药外治法》一书。颜乾麟主任认为外治之药欲透皮而发挥作用,须加辛香之品。此方中苏梗、青葱管或即此意也。王清任通窍活血汤中即有老葱,颜氏内科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常用水蛭、通天草药对,其中通天草用意大抵类似。而苏颂《本草图经》谓“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气方中多用之。”
桂枝与羚羊角相配使用也是颜新老师治疗痹症见寒热错杂时的常用药对,其思路来源于孙思邈千金方。就病因而言,痹症多由风、寒、湿邪所致,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然痹症属不通,气血不通畅,日久每易化热。且尚有外合热邪或内本有蕴热者,其发即见热象。痹之不通,赖温以通之,而其热象又须寒以清之。桂枝辛温能温通经脉,羚羊角咸寒,平肝阳息肝风,泻肝火,散血中之热。二药配对,温通清解并施,利关节而除痹痛。再者,前之用三味藤药,有两味为寒性,一味为温性,则患者或体质本热,或局部见红肿热痛,应有热象可知。因此,固然为外用之药,亦应辨其寒热虚实,《理瀹骈文》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一定道理。
综观本方,针对肝络痹阻症用宣络通痹之外用药,当归生地以养血活血,藤络之属以通络,桂枝羚角寒温并用。此外本方未载药量,或其另有嘱咐,或因此笺是自己诊后整理之文稿,以提供思路为主要目的。颜新老师年轻时读叶天士医案,苦其未载剂量,曾问于颜老,颜老答曰:读前人医案,剂量乃在其次,要在学前人辨证立方之思路耳。
《存存斋医话稿》中尚有类似一段话,摘之于下:
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详审用药。味味与病针锋相对,无滥无遗,适至其所,如写真焉,肖其人而止,不可以意增减也。千变万化之中,具有一定不易之理,活泼圆机,有非语言文本所能解说,在学者心领神会而已。其所以设立方名者,规矩准绳,昭示来学,非谓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也。古方伙矣,岂能尽记?纵能尽记,而未能变通,虽多奚益。即如桂枝汤一方,加桂枝分两,名曰桂枝加桂汤;加芍药分两,名曰桂枝加芍药汤;去芍药,名曰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二味,名曰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二味,名曰芍药甘草汤;甘草一味,名曰甘草汤。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一方可分为数方,数方可合为一方,增一药之分两,即所以减他药之分两,而另名为一方。取一味二味,即名为一方。药随病为转移,方随证为增减,因物付物,何容心焉。设悬拟一方,以治一病,印定后人眼目,天下岂有呆板之病证,待呆板之方药耶?
古之从师学艺,有肖师之形者,有得师之意者,此因学人而有异也。颜新老师曾言“用药特色及经验亦仿,智慧思维轨迹难寻”,确是经验之谈。
(本案患者任薰作品,丹凤朝阳图,来源网络)
由于个人理解及表达能力有限,文中如有错漏及未达意处,其过在我,敬请诸位师友指点批评。
往期回顾: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一)费子权方笺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二)王仲奇方笺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三)程门雪方笺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四)程门雪方笺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五)陈莲舫方笺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六)徐荣斋治崩漏案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七)颜亦鲁治湿温食复案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八)马培之为慈禧诊脉案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九)萧龙友治腮肿案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十)颜德馨治血涕案
附处方剂量书写参考:
苏子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jc/11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