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是一味常用于清心火的药。由于味淡,茎叶似竹,故名淡竹叶。
淡竹叶不是竹叶,竹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淡竹叶首次记载于《名医别录》。但现代用的淡竹叶,是来自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的草本植物淡竹叶的茎叶,整个植物只有三四十厘米高,与竹子不同。
淡竹叶,又名竹叶麦冬
过去《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中的竹叶,现代也多用淡竹叶。二者区别,见下面“三、使用注意”。
一、淡竹叶传统功效与应用
1、热病心烦、口渴
用于热病导致的心烦、燥热、口渴。
如兼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赤、涩痛,淡竹叶还能清热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
但因淡竹叶清热泻火作用比较平和,所以主要用于轻症,重症常常力道过缓。用于复方中时,常处于辅助地位,常配伍石膏、天花粉、芦根、知母等。
临床多用于热病后期,余热仍在,典型症状有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少发黄。
近代以《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见以上症状者,现代药方中的竹叶多用淡竹叶。
淡竹叶配伍酸枣仁,可用于心火旺盛所致的失眠、心烦不安。
失眠
2、外感风热
淡竹叶可配伍用于风热型感冒,有助于消除感冒中口干渴、发热的症状。
常配伍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药。
现代常以《温病条辨》银翘散,现代中成药银翘解毒片,包含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用于外感风热,以及温热病发热、口干渴等症状。方中的竹叶也多用淡竹叶。
3、口疮
淡竹叶可以导身体上部的热邪从小便而出,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心火亢盛,常常导致下移小肠,所以这种类型的口舌生疮,常常伴有小便黄赤色、涩痛,大便干结。
此时最宜用淡竹叶,常配生石膏、生大黄等清热、导热药。
淡竹叶配灯心草、海金沙等,常用于小便热赤、涩痛,以及泌尿系统感染见此症状者。
淡竹叶配白茅根,可用于尿血。
《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以竹叶配伍生地、木通、甘草,用于心火旺盛,下移小肠,所致面红、口疮、舌疮、口渴、烦躁,兼小便黄赤、涩痛。现代方中竹叶多用淡竹叶。
4、痘疹、天花
过去淡竹叶也常用于各类痘疮,包括天花,引起的发热、烦躁、小便黄赤涩痛。
如《张氏医通》用淡竹叶配玄参、连翘、牛蒡子等,消斑起痘。
5、胃痛、呕吐
临床曾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型呕吐、胃痛,取得疗效。[新中医,,19(10):16]
淡竹叶
二、现代药理作用
1、淡竹叶有退热、利尿、升高血糖的作用。
2、淡竹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3、淡竹叶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三、使用注意
1、无实火、湿热者,体虚有寒,寒性疾病,风寒感冒,阳虚尿频,慎用。
2、孕妇慎用。
3、淡竹叶与竹叶的区别
明代《本草纲目》以前所记载的淡竹叶,是木本植物淡竹的叶子,也就是现在的中药竹叶。
而现代用药的淡竹叶,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草本植物淡竹叶的茎叶,即中药淡竹叶。
竹叶与淡竹叶,虽然名称、来源有不同,但作用相近,都能泻心火、清胃热、利小便。
竹叶泻心火、清胃热、除烦热作用略强,淡竹叶清热、利小便作用略强。
近现代以来,由于竹叶方便好取,没有利润可图,现代药房大多数用淡竹叶代替竹叶较多。但尊古法的医生,仍然会选择用竹叶。
图片来自:花百科,侵删
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名医别录》《伤寒论》《温病条辨》《小儿药证直诀》《中华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中药学》《中华本草》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可留言。如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yf/11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