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跟距骨桥”这个名词,大多数人会感到疑虑且陌生:骨桥是什么?骨头为什么会有桥形成?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跟”、“距”二字。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也就是脚后跟最后、最下方的,按着比较硬的那块骨头,距骨则位于跟骨上部,和跟骨构成关节。而“骨桥”的意思则是在这两块骨之前形成了一个骨性连接,就好像桥梁一样,将关节“两岸”的两个骨连在了一起。
不过,现实中的桥梁是方便我们通行的,而跟距骨桥却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运动。
正常人的跟骨和距骨之间是一个微动关节,在我们走路时,跟骨和距骨是微动的,但是如果它们之间有了骨性连接,就会增大跟骨距骨关节之间的接触面积,破坏原有关节面运动功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跗骨受力不正常,在走路的时候,骨性连接就会引起疼痛甚至产生断裂,同时极易发生踝关节的扭伤,而且跟距骨桥也是造成僵直扁平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这么烦人的“桥”,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踝关节里面呢?
跟距骨桥的发病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
先天性跟距骨桥的病因在胚胎发育期间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或阶段性受损所导致跗骨的分裂不足或融合。在整个生长期间,跟骨出现多种发育变异,跟距骨桥的连接一般在青春期发现,这个时期软骨结合逐渐骨化并形成骨桥,骨桥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到成年,大部分患者会两个脚踝都发病。
继发性跟距骨桥一般由严重的崴脚或扭伤等外伤造成。诸如距骨脱位,跟骨距骨的骨折,或者踝关节反复损伤导致的慢性积累性增生水肿,都会在恢复时造成跟骨与距骨之间的骨质增生,从而导致跟距骨桥。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跟距骨桥呢,初步的判断方式有:
1.慢性隐痛,在长距离行走或跑跳时疼痛加重,中、后足活动受限,且足部易于疲劳。
2.跟距关节内侧突起,也就是在内踝下方能够按到一个骨性的包块,还可能有明显的压痛。
3.常见于青少年,可能患有扁平足,有可能会有扭伤的病史。需要强调的是,对有疼痛的痉挛性平足,应当仔细检查患足距骨下的关节活动,跟距骨桥患足的内外翻动作将严重受限甚至不能,并且容易继发腓骨肌保护性痉挛,通俗的说也就是脚后跟的关节无法正常扭动,在扭动时还会造成小腿抽筋。
看到这样的疾病,很多患者最关心的就是是否需要动手术,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跟距骨桥都需要手术治疗。轻度的跟距骨桥没有明显症状,可以进行观察。而如果引起了关节活动的受限甚至剧烈的疼痛,也应从严格保守治疗开始。
保守治疗需要调整运动方式且减少活动量,还可以采取用石膏固定制动或者使用矫形器,使用非甾类消炎镇痛药等方式进行治疗。经过3到6个月保守治疗后,如果疼痛症状仍然存在,活动依旧受限,则应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大致上有单纯的跟距骨桥切除术和关节融合术,关节镜下的跟距骨桥切除术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创口微小,可以在术后快速的康复,还减少了感染和神经瘤形成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yf/11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