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缺损的修复原则:
正确的恢复形态和功能。
牙体预备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硬组织健康。
修复体龈边缘设计应合乎牙周组织健康的要求。
修复体应合乎抗力形和固位形的要求。
牙体预备过程中保护软硬组织的健康:
去除病变组织,防止损伤邻牙,保护牙髓,保护软组织,磨除适当牙体组织,预防和减少继发龋,牙体预备尽量一次完成,临时冠保护。
修复前口腔的一般处理:
处理急性症状。保证良好的口腔卫生。拆除不良修复体。治疗和控制龋病和牙周病。
抗力形:牙体缺损的患牙,在修复完成后,要求修复体和患牙都能抵抗颌力而不致被破坏或折裂。
固位形:人造冠固定在患牙上,不因咀嚼外力而导致的移位,脱落,这种抵御脱落的力称为固位力。增强修复体固位力的几何形状称为固位形。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也称金属烤瓷冠和金瓷冠,由低熔烤瓷真空条件下熔附到金属基底冠上的金-瓷复合结构的修复体。
可摘局部义齿:利用天然牙,基托下粘膜和骨组织做支持,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来固位,用人工牙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用基托材料恢复缺损的牙槽嵴,颌骨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形态,患者能够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
生物学宽度: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一般约为2mm。上皮附着和结缔组织附着。
外展隙:在临接区四周,环绕着向四周展开的空隙,称为外展隙。可作为食物的溢出道。
邻接隙:位于邻接点的龈方,呈三角形,其底为牙槽骨,两边为邻牙的邻面,顶为邻接点。被龈乳头充满,对牙槽骨和邻牙起保护作用。
暂时修复体:在固定修复的牙体预备后至最终固定修复体完成前为患者制作的过渡性临时修复体,包括临时冠,暂时桥,暂时贴面暂时嵌体。
观测线:又称导线。是在特定观测方向下分析杆与基牙颊面或舌面接触点的连线。
基牙倒凹的深度:导线观测器的分析杆至基牙倒凹区牙面间的垂直距离。
坡度:倒凹区牙面与基牙长轴间构成的角度,角度越大,坡度越大,固位力越大。
就位道:一般都会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牙,各个基牙上的固位体都需要从同一个方向戴入,义齿才能就位。这个方向就是就位道。
龈上边缘:不损伤龈组织,便于检查和修改修复体边缘,减少和消除对龈组织的刺激。
龈下边缘:防龋,加强固位,美观。防治修复体边缘超过龈沟底,进入生物学宽度范围内。一般设计龈上边缘。
设计龈下边缘:龋坏和契状缺损到达龈下,邻接区到达龈脊处,修复体需要增加固位力,不显露修复体金属边缘,牙根部过敏不能用其他方法。
使修复体获得固位的主要固位力有,摩擦力,约束力,粘接力。
牙体缺损修复常用固位形:钉洞固位形,环抱面固位形,沟固位形,洞固位形。
铸造金属全冠牙体预备要求:
对余留牙,特别是对颌牙的不均匀磨损,伸长和异常颌曲线进行调整。
金属嵌体洞缘斜面45度的原因:
1.去除无支持的牙釉质边缘以防折裂,洞缘斜面最终将由嵌体金属边缘覆盖,由于金属合金强度较高,边缘虽薄但不会折裂。
2.可避免因合金的铸造收缩导致的边缘缝隙,减少微渗漏的发生
3.可使边缘位置选择性的避开咬合接触点,用洞缘斜面将修复体边缘外移,既可遵循保存原则,又避开了咬合力。
支托的作用:
支撑,传递颌力、稳定义齿、防止食物嵌塞和恢复颌关系。支持义齿,防止义齿龈向移位及传递颌力。
固位体的作用:支持,稳定,固位。
间接固位体:防止义齿翘起,摆动,旋转,下沉。
直接固位体:防止义齿颌向脱位。卡环臂-侧向脱位,卡环体-龈向和侧向移位,小连接体-连接作用。
连接体的作用:传递和分散颌力。
大连接体:连接牙弓两侧义齿各部件形成一个整体,以便修复缺牙和行使功能。传递和分散颌力至其他基牙及邻近的支持组织。可缩小义齿的体积,增加义齿的强度,提高舒适和美观程度。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基本要求:
保护基牙及其他口腔组织的健康,适当的恢复咀嚼功能,义齿应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作用,舒适,美观,坚固耐用,容易摘戴。
基牙的选择:健康牙,患牙治疗后,固位形好的牙,数目恰当,位置合适。
初戴义齿时会出现的问题:异物感,恶心,呕吐,发音受影响,咀嚼不便。基牙和软组织的疼痛,固位不良,弹跳,撬动摆动上下动,与组织不密合,边缘封闭不好。咀嚼功能差,摘戴困难,食物嵌塞,发音不清晰,咬颊粘膜,咬舌,恶心和唾液增多,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不适,美观问题。
修复学的发展趋势:
牙体缺损修复嵌体化,牙列缺损修复固定化,牙列缺失修复种植化,残根、残冠的保存化,口腔修复材料的仿生化,修复体制作的数字化。
肩台的形态:90°直角肩台,宽1mm,边缘位置明确,分为内锐角边缘和内钝角边缘。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zz/11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