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动荡变革,黑天鹅(新冠病毒变异)、灰犀牛(全球产业链调整)事件不期而至,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呼唤硬科技的突破:生物医药、卡脖子技术、新原材料、疫苗等等,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生物医药作为技术创新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也在加速前进。根据年的市场动态,36氪总结出了如下几个趋势:
首次,融资迎来新一轮高潮:超过例,过亿元融资超过90%,小分子药、大分子药、细胞治疗仍是Top3的赛道,生物制药上游、CDMO等则异军突起,备受青睐;
其次,IPO波澜起伏:上半年与下半年的二级市场冰火两重天,外部流动性、同质化、集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IPO迎来高潮的同时破发亦创纪录,跌宕起伏;
再次,“买卖”提速:内外部因素推动行业整合,买方子弹充足频频出手,加速组合创新。这一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披露的创新药相关授权合作超过项,合作模式包括“License-in”、“License-out”,以及中国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
接着,创新药迎来集中收获期:至少61款新药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包括36款进口新药和25款中国本土新药,也创下了多个中国“首个”的记录,包括首个RET抑制剂、首个细胞治疗产品、首个抗体偶联药物(ADC)、首个MET抑制剂、首个CTLA-4抑制剂、首个可皮下注射的PD-L1抑制剂等。
最后,政策进入深水区:资源有效配置与医药创新扶持政策的大旗不倒,医保控费仍是主旋律。
也据此,36氪预判,年市场融资将依旧活跃,只是更理性化,投资人也会更加谨慎,融资周期将会拉长,但壁垒高、市场大的头部优质企业仍然将获得青睐,大鱼吃小鱼、跨赛道跨行业转型升级的并购整合机会也将继续增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而言,也要多屯子弹与干粮、修炼内功,提前预判以加深对管线、人才、海内外市场进行战略部署,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融资:迎来新高潮
私募融资方面,根据IT桔子动脉橙的统计,从-年的统计来看,年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数量高达起,增长18.9%(vs年起);小分子药、大分子药依然是Top2热门赛道并且热度加剧,疫苗、CDMO等增长明显,ADC、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溶瘤病毒等创新生物技术领域在-年发生了明显的增长,成为现阶段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总体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年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数量变化
年生物医药的融资在数量和规模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截至年底,本年超过1亿元的融资数量达起,较去年的77起上升了78%,超5亿人民币的交易也达到17起,增长55%。
概括言之,医疗行业作为抗投资周期性的长青赛道,受到投资人持续青睐,而头部企业也倾向于提前储存更多的“弹药”。同时,随着融资速率的提升,进入中后期的企业也迅速增多,行业的平均融资规模也进一步上升。优秀的企业可以比起之前拥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研发、市场之中,未来头部效应会愈加明显;不过,也有更多的同类型企业短时间聚集巨额资本,竞争日益加剧,异常激烈,IPO堰塞湖效应下未来资本退出不确定性将增加。
通过过去三年的融资数量来看,热门赛道持续发力,行业格局相对稳定。小分子药、大分子药、细胞疗法连续三年稳居前三,并且融资数量远远领先。截止至年,Top3赛道,融资数量占据了全部融资数量的33%,Top10大赛道则占据了总数的72%。此外,也有一些后来居上的赛道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zl/11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