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痹证痹证,这一临床上屡见不鲜的多发病,常以全身或局部的关节、肌肉疼痛为显著特征,同时可能伴有酸楚、麻木及沉重等不适感。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其辨证施治的方法。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痹证多发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主要由于外邪——风、寒、湿的侵袭所致。这三种外邪相互交织,不同于单一的伤风、伤寒或伤湿,因此统称为“风湿痛”。这类病症通常影响经络,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产生“不通则痛”的症状。由于邪气在经络中滞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此病程往往持续不断,病情也较为顽固,尤其在气候变化时,症状会相应加重。
二、辨证
痹证的发病,多因风寒湿邪直接侵袭经络所致。其疼痛部位不定,或局限于上肢一臂,或集中在下肢一腿,甚至涉及全身。有时,关节的肿痛会使得肢体运动受到限制。然而,它与中风所致的半身不遂有所不同,后者仅表现为运动障碍而无疼痛症状。2、由于风寒湿邪的相互结合存在偏胜情况,导致病变在肢体经络时会有皮、肉、筋、骨的不同侧重。这种差异使得同样是痹证,却能呈现出不同的证候。在临床上,痹证主要被划分为三类:①风邪偏胜的痹证,其疼痛特点为游走不定,多影响多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②寒邪偏胜的痹证,则疼痛剧烈,屈伸动作困难;③湿邪偏胜的痹证,疼痛有固定位置,并伴有沉重麻木的感觉。
在辨别皮、肉、筋、骨的受邪情况时,我们观察到:皮部受邪则肌肤枯燥失荣,肉部受邪则感觉麻木不仁,筋部受邪则屈伸功能受限,骨部受邪则行动重浊无力。在望诊和切诊中,寒邪偏胜者的脉象多沉紧,舌苔呈现薄白或白腻的颜色;风邪偏胜者,在疾病初期可能伴有寒热症状,脉象浮数;湿邪偏胜者的脉象则多濡缓。3、当风寒湿邪相结合时,其性质会偏向寒性,因此,其症状在遇暖时会稍有减轻,但在遇寒凉时则会明显加剧。然而,也有少数患者因病程较长、邪气郁结化热,或自身体质偏热,而表现出热象。这些患者可能出现一个或多个关节灼热红肿、疼痛难忍,并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和烦闷不安等症状。舌苔黄燥,脉象滑数,这种情况被称为“热痹”。一般而言,“历节风”或“白虎历节”大多属于此类,但即使化热,也并不意味着风寒湿邪已经消失。
三、治疗方法
风寒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其侵袭时往往伴有偏胜之象。单纯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并突出关键点进行治疗。同时,由于伤及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皮、肉、筋、骨等部位,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辅以活血通络之法,并兼顾其他相关方面。
针对关节痛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疏散外邪、疏通经络,并根据具体证候进行针对性治疗。除了内服药物外,膏药、针灸、火罐等外治法同样有效,尤其是针灸,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或结合多种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汤药治疗:常用的汤药方剂包括防风汤、乌头汤、薏苡仁汤、三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针对治疗原则,我们提出以下药味作为基础方剂,以便根据需要进行加减:羌独活各0克、桂枝0克、防风0克、制苍术0克、当归0克、草红花3克。其中,羌活、独活、桂枝和防风主要用于祛除风寒,苍术则负责除湿郁。当归与红花则能活血通络。此外,羌活与独活还能通经络,防风能散风湿,桂枝能温经和血,而苍术亦能祛风寒。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药物加减。例如,对于寒重痛重的情况,可以加入川乌和草乌;若出现热象,则去掉羌活并加入知母和黄芩;气虚者则增加黄芪;血不足者则加入白芍。同时,秦艽、桑枝、丝瓜络、片姜黄、威灵仙、海桐皮、络石藤、千年健等止痛活络的药物也可根据需要酌情添加。2、成药治疗:①小活络丹:每日服用一丸,用温开水送服。此药以川乌、草乌、南星、地龙、乳香、没药为主要成分,药性偏温燥辛窜,特别适用于寒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②豨桐丸:每日服用两次,每次8至2丸,同样用温开水送服。③虎骨木瓜酒:每日饭前服用一小杯。
3、膏药治疗:将虎骨追风膏贴在患处,每两周更换一次。
4、针灸治疗:根据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通常结合局部穴位与远隔穴位进行针灸。具体的针刺穴位和手法需根据疼痛部位和个体情况来定。①针对不同关节的针刺穴位选择:
肩关节痛:主要选取肩髃、肩髎、肩贞、风门和臂臑等穴位。手腕、肘关节痛:推荐阳溪、曲池、尺泽、天井、外关、合谷和曲泽等穴位。髋关节痛:环跳、秩边和腰眼是关键穴位。膝关节、踝关节痛: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昆仑和太溪等穴位可有效缓解疼痛。腰痛:肾俞和委中是常用的治疗穴位。
②针刺手法建议:对于身体状况不是特别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泻法进行针刺,留针时间控制在20至40分钟范围内,并在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
此外,在针刺这些穴位后,除非有明显的热象,否则都可以配合使用灸法来增强疗效。若疼痛部位在肩、背或腰部,还可以考虑采用火罐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四、临床体会
关节痛多由风寒湿三邪所致,因此药物治疗常以辛散通络为主。然而,具体处方需根据风寒湿的偏盛情况来定,并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以防重用久用产生耗气损血之弊。
关节痛的形成机制复杂,既可能因营卫先虚而受外邪侵袭,也可能先受外邪而导致经络气血凝滞。因此,在治疗上应兼顾祛邪与和血。例如,寒主收引可致拘挛,血不养筋同样可引起拘挛,二者需仔细辨别,并在处方用药时予以充分考虑。
此外,热痹虽以热象为主,但并非单纯热证。在祛邪活络的基础上,应适当减少辛温药物的使用,并加入清热药物。
治疗关节痛还需根据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进行选药。如姜黄、秦艽、桑枝、桂枝以及威灵仙等多用于上肢疼痛,而续断、牛膝、木瓜、独活和乌头等多用于下肢疼痛。这主要是因为上肢疼痛多由风寒所致,而下肢疼痛则多由寒湿所伤。但具体选药还需结合配伍,并非绝对划分。
对于经年不愈、反复发作的关节痛,一方面应及早治疗,另一方面也需注意保暖,避免患部受凉。预防方面,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正气、增强体质是最佳措施,能有效地抵御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zl/11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