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骨化能否逆转?近日,海军医院(医院)传出消息,该院关节骨病外科徐卫东教授团队为揭示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骨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风湿病学领域期刊《风湿病年鉴》(IF27.4,中科院1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体的髋关节、骶髂关节及脊柱发生炎症侵蚀。该疾病使得患者患有长期腰背部疼痛、髋关节不适,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该病最痛苦的是长病程将导致关节及脊柱的骨化,患者出现髋关节的强直和脊柱驼背畸形,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据估计,该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2-3:1,20岁至30岁为发病高峰时期。随着病情进展,脊柱的活动度和功能受损,病程晚期致残率高。随着多种生物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炎症性疼痛能获得短期缓解,但仍无法逆转病理性骨化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骨化起源于起止点,即肌腱、韧带在骨的附着点。作为一种免疫调控性疾病,免疫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免疫细胞在脊柱起止点病理性骨化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徐卫东教授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解析了强直性脊柱炎原发部位脊柱韧带附着点处组织的单细胞转录图谱,并发现了一类具有与疾病进展关联度很高的固有免疫细胞亚群——CD99_G1中性粒细胞。该团队深入探究该类细胞功能,综合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免疫组化、基因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其在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紊乱介导的异位骨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为该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军医院(医院)为唯一论文单位,徐卫东教授为通讯作者,本文第一作者冯新哲、共同第一作者王琛、共同通讯作者童文文均为徐卫东教授历年培养带教的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留院工作。作者:李晨琰马可云文:李晨琰马可云图:院方供图编辑:顾军责任编辑:姜澎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zz/11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