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区域健康》(TheLancetRegionalHealth)在线发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型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艾拉莫德的Ⅳ期临床研究结果。年6月15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参与该研究的专家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该研究结果对中国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群带来的意义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项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医院牵头,全国48家医院参与,共纳入名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从18到85岁,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伴发病,总疗程24周。研究结果显示,71.9%接受艾拉莫德治疗的患者达到主要疗效终点——24周时的ACR20,而达到次要终点24周时的ACR50和ACR70疗效反应的患者分别为47.4%和24.0%。安全性方面,≥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4%,0.7%的严重不良反应与艾拉莫德相关。与既往研究相比,这项大样本研究中未见新的不良反应出现,这是该项真实世界研究的主要结论之一。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提示,男性患者、短病程者治疗反应更好。
该Ⅳ期研究结果发布对临床医生应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新的提示呢?栗占国教授指出,首先这是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其特点之一是能够反映临床真实的用药情况。这项研究纳入了18~85岁的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其中还包含了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患者,这样才能全面反映艾拉莫德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其次,该试验结果表明艾拉莫德的疗效和大多数药物接近,甚至更为突出。第三,在65岁到85岁患者人群中,应用艾拉莫德的整体安全性与年轻人没有显著差异,安全有效。第四,艾拉莫德在缓解疼痛方面比其他药物起效更快。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这项真实世界研究为艾拉莫德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最后可能发生关节畸形及致残,也被称作“不死的癌症”。我国现有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规范化治疗对患者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十分关键。但由于病程长、患者个体差异大,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其缓解率低和经济花费高的问题仍未解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艾拉莫德药的适应证主要是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临床上也有一些外推的适应证,比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那么该药在风湿疾病中应用有哪些临床优势呢?栗占国教授表示:“目前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如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能受益于艾拉莫德的治疗。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一项艾拉莫德治疗干燥综合征的RCT研究,目前来看预期结果比较好。此外,艾拉莫德(艾得辛)已进入医保用药,在各种风湿疾病用药中,其价格低廉、口服方便,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在临床上应用具有很多优势。”
由此可见,栗占国教授领衔的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艾拉莫德在中国人群中大样本临床数据的空白,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指导依据,而且该研究被《柳叶刀》旗下期刊收录发表,更进一步证明了国际学术界对创新药物艾拉莫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exmdc.com/zcmbzl/110057.html